?
5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当代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组成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山西田野调查团来到我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姚丽英为张晓凌教授颁发美术学院学术院长聘书
姚丽英为张玉明教授颁发新闻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证书
交流活动开始前,yl6809永利YL集团党委副书记、校长姚丽英代表学校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凌教授为yl6809永利YL集团美术学院学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玉明教授为yl6809永利YL集团新闻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聘任仪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石凤珍主持。
张晓凌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如何理解20世纪中国美术》的学术讲座。张晓凌从“由西而中的文化立场转换”“在语言的现代转型层面”“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冲动”三个层面论述了20世纪中国美术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与启蒙运动思潮中,并由此展开了政治、社会与艺术的一体化选择,总结出了以文化自觉为内核的创造性冲动即为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冲动”的学术观点。
张晓凌生动阐述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五个形象。一是“政治人”形象,中国美术作为“政治人”的进化轨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晚清、五四、延安、新中国。前两个阶段为启蒙现代性阶段,后两个阶段为政治现代性阶段。二是“世俗人”形象,“世俗人”诞生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潮和市场体制中,其通过通俗美术和美术的大众化思想等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建构。三是“混血人”形象,20世纪中国美术对写实主义的接受与融合,也许并非美术本身的意愿,而是来自历史与政治理想的选择。四是“自优人”形象,以“自优人”喻示20世纪中国美术,通过体系内的自我优化而创立现代形态,始终是20世纪美术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五是“思想人”形象,20世纪中国美术既是一部现代视觉体系建构的历史,也是一部永不止息思想的历史。
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木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刘杰教授应邀到我校作题为《北朝时期建筑研究:以考古材料反映的北魏建筑遗址、遗迹、图像为主要线索》的学术报告。报告分为北朝建筑概况、北朝建筑的结构与构造两大部分。
刘杰教授从北朝都城、宫殿、礼制建筑等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在继承汉、魏、西晋洛阳基本框架的同时,大建宫室和寺庙,无疑对当时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古代大型建筑由土木混合结构转向木框架结构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指出阊阖门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宫殿门阙,对隋唐洛阳城应天门,甚至故宫午门等形制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刘杰教授谈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间是中国建筑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此之前,建筑基本属于古拙严谨的汉代风格,以多用劲直方正的直线为特点,构造上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在此以后,是豪放流丽的唐代风格,建筑以多用遒劲挺拔的曲线见长,构造上以全木构架为主。刘教授结合相应历史背景着重分析了木结构建筑的历史演变。
讲座结束后,田野调查团前往yl6809永利YL集团美术学院观看云冈文创作品展、梁力强云冈绘画作品展及云冈雕塑作品展。张晓凌教授、张玉明教授分别前往美术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文/赵春博 图/余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