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学校“作风建设年”工作主题和年度目标任务,坚持办学主体地位,释放学院办学活力。学院强化对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和各类非学历社会培训工作,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秩序,稳步提升办学规模,积极承接省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非学历社会培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党建工作引领学院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3年,按照校党委统一部署,组织全院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实现主题教育全覆盖;深入宣传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平时注重加强支部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保障“三会一课”质量,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持续提高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学院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规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委会会议议事决策制度、“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不断提升领导班子办学治院的能力和水平,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做到凡事依规。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保证学院内部运行顺畅管理有效
严格落实国家、省和校关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学院工作实际,修、废、立、改各项规章制度。全年共修订了8项校级层面的规章制度,编印了yl6809永利YL集团继续教育学院规章制度汇编,为学院各项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同时优化学院内部管理流程,制订出台各科室工作职责,各项工作业务流程图,压实岗位责任,明确岗位职责。
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
从2022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政策,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规范,在此大背景下,学院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思政课占比;恢复线下面授工作,2023年14个专业共计开展面授7次,每次2-6天不等,实现了线下面授占总课时数20%的目标。
2023年共完成符合毕业要求的1061名学生的毕业工作,为符合条件的162名学生授予了学士学位。完成了 2023级学生招生、入学、学籍注册等工作,2023级注册978人。2023年12月,我校2024级学历继续教育招生1124人,圆满完成前期各专业招生计划任务。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各级各类非学历社会培训
利用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地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浓厚的优势,积极与社会各有关单位联系,承接各类社会培训。克服三年疫情过后大同市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带来的房价居高不下的困难,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渠道。到目前为止,承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大同市税务局、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药威奇达等各类非学历社会培训13期,培训人数合计1120多人,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学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与大同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大同市平城区人社局签定战略合作协议,被大同市人社局、大同市经开区组织与人力资源部公示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助力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就业
职业技能鉴定是我省持续推进“技能社会,人人持证”工作,打造人才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毕业生来说,根据专业所学,取得技能资格证书,有助于他们求职就业。学院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遴选社会评价组织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全年共报名6159名学生,经考核鉴定,2903名学生取得高级工证书。
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升服务学生意识
按照学校作风建设年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工作,努力营造服务基层的作风,提高服务效能。学院改革了授课模式,解决工学矛盾。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学历继续教育面授比例不低于总学时的20%,许多学员反映工作繁忙,不能来校面授。为了切实解决这一矛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在广泛征求学员意见和建议,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面授形式,将原本分散于每周的面授课程改为集中授课,减少学员返校次数。在保证授课要求的前提下,极大地方便了学员学习。
回应学员诉求,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困难。全年接待来人来电500余人次,帮助学员解决学信网信息勘误、办理毕业证明书、学籍注册、成绩查询、论文答辩、面授安排、学费缴纳、转专业、学位申请等问题。
新的一年,继续教育学院将积极拓展校外市场,大力开展各级各类非学历社会培训,特别是利用我校师范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煤炭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开展教师培训、医师培训、煤矿类培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校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责任编辑/张宁)